鲁权屯玻璃钢产业崛起时期
1978年秋后,我被分配到鲁权屯公社党委做组织工作,1979年11月任公社党委委员、党委秘书;1984年4月社改乡时,我被调往东部一个乡任党委副书记、乡长。在鲁权屯工作近六年的时间里 ,我亲身见证了鲁权屯玻璃钢产业从起步到慢慢地发展壮大的历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开始,在公社党委书记王兴华、管委会主任王金峰的主持下,公社创办了鲁权屯轻工机械厂、农具厂、玻璃钢公司,加强了对玻璃钢行业的扶持和管理力度。1981年公社又创办了工业供销公司,对玻璃钢原材料实行统购分销,打通了普及玻璃钢生产的“肠梗阻” 。
1980年10月,县委任命王有相为鲁权屯公社党委副书记,1982年4月,王兴华书记调任县供销社工作,副书记王有相接任公社党委书记。这一年他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开拓前进,在全公社迅速掀起了发展社办经济的高潮。
那时,鲁权屯公社有几处社办工业,其中一个叫农具厂的,厂长管治德因年龄问题退休,由副厂长郑佃华接任。1981年冬,公社党委将公社拖拉机站长袁金玺调到农具厂任厂长,农具厂后改为鲁权屯玻璃钢厂。 当时,该厂有个叫孙志岭的业务员,他主要跑河南洛阳一带,国家轻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就在洛阳,孙业务员带着好奇心询问了设计院一名工作人员,听说第四设计研究院主要是做玻璃钢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并专门研发玻璃钢冷却塔的设计和推广。孙业务员听了后,第二天就乘火车返回鲁权屯玻璃钢厂,向厂长汇报了这个信息和有关情况,厂领导随即向公社党委报告了这一消息,党委主要领导很重视,并责成公社工业助理、工交办和玻璃钢厂一块儿研究,经商议,公社工业助理牵头,带领工交办主任、玻璃钢厂厂长、副厂长组成考察小组,1982年3月初由厂孙业务员引领考察小组赴河南洛阳参观考察。到达洛阳后,孙业务员找到之前认识的那个设计院 的工作人员,考察小组听取了简要介绍,让他联系到了设计院主管冷却塔设计的工程师周长西副主任,考察小组说明了来意,介绍了鲁权屯的情况,想要把玻璃钢冷却塔引到鲁权屯。听了考察小组的情况介绍和要求,周工程师很同情,愿意帮助鲁权屯设计生产玻璃钢冷却塔。周工程师说他给院领导汇报一下,先让考察小组到玻璃钢冷却塔生产基地“沁阳玻璃钢公司”去看看。
到了沁阳玻璃钢公司一看,考察组成员们很震惊,沁阳玻璃钢公司的规模之大、产品之多,大小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都有,让考察组各位成员大开了眼界。玻璃钢冷却塔的最大的作用是降温冷却、节水、节能。经过几次和周工程师商议并邀请他到鲁权屯现场指导,周工欣然应允。
考察小组回到鲁权屯后,立即向公社党委汇报了此行的收获和感受,领导鼓励他们要下决心把玻璃钢冷却塔引进到鲁权屯来,让他们准备好迎接周工程师的到来。1982年“五.一”过后,孙业务员陪同周长西工程师从洛阳来到了鲁权屯玻璃钢厂,公社党委王有相书记、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金峰,专程到玻璃钢厂会见了周工程师,欢迎周工来鲁权屯传经送宝,现场指导,感谢他对鲁权屯的支持和帮助。并要求: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挂帅,工业助理靠上抓,工交办公室人员帮扶,下定决心,搞好玻璃钢冷却塔的制造和试验,要求1983年10月前完成试验,各项指标达到一定的要求的标准,通过省级以上科技部门的技术鉴定。周工程师说:“我一定心系鲁权屯,真心实意的帮助设计出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冷却塔,精准高效试验成功”。公社玻璃钢厂主要负责这个的人说:“请党委放心,我们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保证按时达成目标!”。周工程师吃住在厂,昼夜加班加点,设计出高标准的图纸,帮助正式开了工,他带来的技术员现场具体指导,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第一台玻璃钢冷却塔。周工回到河南洛阳设计院,工作一段时间又来鲁权屯玻璃钢厂,近2年的时间来回往返五、六次。那时交通、通讯很不方便,周工从河南来鲁权屯,从德州下了火车,坐汽车到河北的郑口下车,再租三轮车到鲁权屯,记得83年7月份的一天下午,周工刚到郑囗,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从郑口大桥到鲁权屯北甘泉村这段道路,正是大运河湿地行洪处,由于地势低洼,雨水积存很多排不出去,最深处达10多公分,出租的三轮车不能通行,周工只好脱掉脚上的鞋袜,挽起裤腿,沿着泥泞道路,趟水步行近5华里到达北甘泉村堤岸。然后,周工坐上厂里前来接他的大货车,到达了鲁权屯玻璃钢厂,干部职员很受感动,晚上公社党委主要领导又专门看望了周长西工程师。
在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在公社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玻璃钢厂领导班子率领全体职工,经过一年半多的奋力拼搏,鲁权屯公社玻璃钢厂生产制造的冷却塔,在周工的具体指导下,于1983年9月底试验成功。
1983年10月初,公社党委书记王有相、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金峰,主持召开了玻璃钢厂领导班子、工交办公室及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主要议题是邀请省地县三级的有关领导、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来现场观摩、检测、验收,并报请县科委申报省地科技部门,组织召开《鲁权屯玻璃钢厂冷却塔鉴定会》,公社党委主要负责人挂帅,管委会主任和工业助理靠上抓,玻璃钢厂具体实施。10月中旬,省地县科技部门陆续到鲁权屯现场观摩,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省地县的领导不断光临指导;省科技部门及专家事先到现场查看和检测,经过多次抽检,省里来的专家及技术人员认为: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要求,可以召开省级鉴定会。省地县三级科技部门,具体研究制定了召开《玻璃钢冷却塔鉴定会》的方案,确定1983年10月26日报到,27日召开鉴定会。
公社党委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具体汇报,县里的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由分管副县长具体负责并要求县直有关部门到鲁权屯玻璃钢厂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把县委招待所的部分厨师抽调到鲁权屯玻璃钢厂,在厂内搭建起临时食堂和餐厅,公安局抽调部分干警协助鲁权屯派出所维护秩序和安全,县电业局、粮局及食品供应站、协助鲁权屯变电所、粮所及食品站保障会议用电和米、面、油、肉、菜等,县科委、社队企业局帮助抓好业务方面的问题等……。10月20日前,由省科委向国家相关部门发出邀清函,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到鲁权屯参加玻璃钢冷却塔鉴定会。10月26日那天,一些科研单位和部分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及科学技术人员70多人云集鲁权屯玻璃钢厂参会报到。我和机关的青年干部到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省地县社四级领导及科委、社队企业局等有关部门参会、地区行署赵专员、县政府肖县长等领导参加。当天晚上在临时安排的车间厂房“宴会厅”里,武城县人民政府肖县长、德州地区行署赵专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欢迎各位领导、专家教授、科学技术人员及工作人员,前来参加玻璃钢冷却塔鉴定会。
10月27日上午,120余人参加会议, 地区科委负责人主持鉴定会开幕式并介绍了参加会议的领导和各位来宾;省科委负责人致词并就玻璃钢冷却塔的有关情况作了说明:玻璃钢冷却塔研究试制单位是国家轻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生产单位是武城县鲁权屯玻璃钢总厂、组织检验判定单位是德州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德州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局。轻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周长西工程师讲解了冷却塔的设计研发和各项标准执行情况;玻璃钢厂负责人汇报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情况和冷却塔的功能、型号及达到的标准要求;山东省科委负责人宣布了鉴定会领导小组及有关要求。然后,参会人员到冷却塔试验现场观摩运作情况及各项指标。在现场观看后又回到会议室分组讨论,发表个人意见,鉴定会领导小组召开各组长会,听取讨论的情况,然后,形成了一份对玻璃钢冷却塔各项指标的统一认定意见。经过科学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的现场观摩、试验、分析、论证,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70多位专家教授、科学技术人员在产品技术鉴定证书上签了字,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优秀产品,至此,鲁权屯玻璃钢厂更名为“武城县玻璃钢总厂”。
鉴定会后,公社党委又召开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全社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走出去引进来,全力发展玻璃钢产业。
全公社由此掀起了社、队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的热潮。通过玻璃钢冷却塔鉴定会,带动了周边及德州地区玻璃钢产业的发展,鲁权屯及周边的一些业务员出去跑业务,先到玻璃钢总厂开介绍信,拿着鉴定会通过的有关证件和产品样本书。从1983年11月开始,业务人员跑遍各大城市机关、学校、工厂等,一时间一些产品用户单位,纷纷到玻璃钢总厂订货。据当时有关负责人回忆:50吨的冷却塔每台1.2万元;100吨的2万多元;300吨的3万多元,有的还先交了预付款…,实现年产值10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玻璃钢总厂当年向国家纳税60多万元,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鉴定会带动了玻璃钢产业的发展,鲁权屯涌现出金光集团、华能集团等一批有名的公司,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八十年代末,被国家授予【武城县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荣誉称号。
1984年3月,武城县委领导班子换届调整时,鲁权屯公社党委书记王有相被提拔为武城县委副书记。1987年3月任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后被上级党委任命为德州市政协副主席。如今老人家已八十多岁,仍然关心着国家和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他头脑清晰,每天坚持读书学习,看报刊学文件,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再此,让我们向这位德高望众、真抓实干、政绩卓著的老前辈致敬!
(注:本文只是对玻璃钢冷却塔鉴定会的简述,此事已过去四十多年,没有完整的资料,有关情况根据管印贵先生回忆,部分资料由苏方志先生提供)
出现了几个错误,请各位注意一下,农具厂厂长应为“管志德”先生,国家“轻工业部”应为国家“机械工业部”,“苏方志”先生应为“苏芳志”先生。在此订正一下![作揖][作揖][作揖]
[祈祷][玫瑰][呲牙]写的很好。历史重现,值得怀念,激励后人,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