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行走”的充电桩 让老旧小区新能源车成功“续航”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逐步的提升,充电桩供不应求的状况也在部分地区一天比一天突出,这中间还包括停车场布桩难、找桩难,老旧小区条件受限无法安装充电设施等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期,一项“智能移动充电车”试点项目推出了,从先前的“车找桩”变为现在的“桩找车”,“行走”的充电桩能否纾解老旧小区汽车充电“老大难”?一起去北京的一个老小区看看。
手机扫码解锁,手动移动到充电车旁,将充电枪插入车身,确认时长计费或电量计费开始充电,大约一小时后拔出充电枪,扫码缴费,一辆新能源汽车就成功“续航”。最近,会“行走”的充电桩在北京海淀区的小南庄社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小南庄社区属于高压自管用电,常年面临供电容量不够的问题。目前,小区里的新能源汽车增加到了五十多辆,固定充电桩却供不应求。车主即便有停车位,也不能装充电桩。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党委书记 柳春英:这个是我们最早一批安装的充电桩,这边有5个充电桩在这里放着。但是后来供电局就没法装了。现在一个是他们那边电容量也不够了,第二个是确实有好多架空线也特别不方便,晚上大家都会在这边扎堆地停着来充电,但是不够。
为解决居民找桩难、充电难的问题,小南庄社区尝试过潮汐车场,在现有停车场增设充电桩等方案,但由于场地受限、电容饱和等因素限制,这些方案都没能落地。10月中旬,小南庄社区引入了两辆半人来高、一米多长的“智能移动充电车”,有车要充电时随时移动,不使用时停放在社区西门空地,不占小区停车位。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居民:从我人去找充电桩,现在变成充电桩可以来找我,这个对我来说是特别方便的一件事情。价格这一块也比外面的商用充电桩要便宜一些,总体来讲基本上会便宜到一半。
小南庄社区引进的“智能移动充电车”让“桩”动了起来,从“车找桩”变成“桩找车”,提高了新能源汽车充电地点选择的灵活度和便捷性。而要更好解决当下老旧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难,让未来社区的共享充电模式更可持续,离不开供给端的降本增效和需求端的优化使用。那社区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充电方案?车主又该如何协调使用充电车呢?
目前,集成度更高、功率更大的固定充电桩仍是市场需求的主流,而对于配电设施电容量有限、临时变压器无法扩容的老旧小区等特殊场景,移动充电车成为必要补充。老旧小区道路狭窄、地形复杂,小南庄社区也因地制宜,选择了人工助力的充电车。
移动充电车提供商研发技术负责人 常一龙:我们在驱动设计方面采用很简单的电动车的方式,有一个小油门,像咱们老百姓开电动车一样,一拧把往前走,它的转弯半径比较小,很适合这种老旧小区道路比较窄的场景。
“智能移动充电车”自带电池包,还能提供应急保电、峰谷模式等功能。充电车自身补电时长约为一个小时,两辆车交替工作,基本能满足小南庄社区居民的充电需求。新能源车车主使用充电车采用群内预约制,与充电车提供商或物业预约充电时间,大家商量着按需调度,周边社区居民也可以错时共享服务。
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委静态交通科科长 范大勇:油车占用充电桩,或者是居民充完电之后长期不驶离,都会产生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而这种移动式的充电车,灵活性比较强,车主想在哪个车位上充电就可以在哪个车位上充电,这个小区需求多我就可以多设置几台,需求少我就可以撤掉几台。下一步我们将总结经验,继续在全区推广这种新的充电模式。